葛刚岩,男,新疆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海外留学汉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热衷于先秦两汉儒家经典研究、古典文献学研究,在《文学遗产》、《文献》、《清华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三部(《文子成书及其思想》《<列子>成书研究》《<山海经>译注》),2004年待出版学术著作两部:《<春秋>人物与家国情怀》(人民出版社)、《<春秋谷梁传集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参与编撰的学术文献多部;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国社科两项,省部级两项)。
任教于武汉大学20年间,潜心研读《周原甲骨文》《殷周金文集成》《五经正义》、《论语》、《国语》、《山海经》、《文心雕龙》等出土及传世经典文献,存有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学术心得。2023年任职为太阳成集团tyc151cc副院长(主持工作)后又对《吐鲁番出土文书》、《西域碑铭录》等西域文献进行细致探究、深入研读,申请校级培育项目一项,发表论文一篇。专著《〈文子〉成书及其思想》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余志明《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学术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中国文学史话》(魏晋南北朝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赵东栓主编,葛刚岩参编。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黑龙江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一)主要研究领域:
本人学术生涯的早期热衷于研读先秦两汉传统经典,尤以儒家、道家经典为主,侧重于文献研究,发表了几篇相关论文,出版了两本专著;后来专力于早期出土文献的学习和研读,如《周原甲骨文》《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清华简》等,发表了数篇科研论文;最近两年,热衷于新疆出土文献的学习,如《吐鲁番出土文书》《西域碑铭录》等,留有数万字的读书心得。
(二)撰写、参编的学术著作:
1、《<列子>成书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专著。
2、《<文子>成书及其思想》,巴蜀书社2006年出版,葛刚岩专著。
3、《诗韵华魂》,陕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出版,尚永亮主编,葛刚岩参编。
4、《中国文学史话》(魏晋南北朝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赵东栓主编,葛刚岩参编。
5、《<山海经>译注》,东北师大出版社,2021年版,葛刚岩 译注。
6、《<春秋>人物与家国情怀》,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葛刚岩 专著
7、《<春秋谷梁传集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版,葛刚岩 专著
(三)撰写的学术论文:
1.《<左传>叙事的情景再现》,《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栏目)2024年12月23日。
2.《文明早期的称谓现象与“左丘明”名称释读》,《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15集。
3.《解释学视野下的“赋”体原始》,《清华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古代文学》2023年第9期全文转载。
4.《由经典误读看<诗经·泉水>的“肥泉”》,《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古代文学》2023年第4期全文转载。
5.《论闻一多的<天问>“释天”》,社会科学动态2022年10月。
6.《“颂”体论》,《华中学术》,2022年第2期。
7.《再释西周金石文“对扬”的性质——兼论早期文体中套语的生成》,《人文论丛》,2022年第3期。
8.《先秦名、字现象与周代称谓制度》,《西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22年第3期。
9.《玄佛合流下南朝山水诗学的新变》,《中国诗学研究》,2021年第6期。
10.《“文王演<易>”的动机理论阐释》,《北方论丛》,2021年第6期。
11.《“拾级”考——兼谈先秦升降阶制度》,《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12.《钟嵘<诗品>与“知人论世”》,《许昌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13.《<左传精舍志>辨难发微》,《人文论丛》,2015年6月辑刊。
14.《元和诗人文学生命沉浮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5、《百年文学史的东亚一体化——构建21世纪文学史编写新蓝图》,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2012年12月。
16、《列子》佛教故事与文化传播的反思,《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6期。
17、《<列子·汤问>“皇子”补说》,《文献》,2009年第1期。
18、《失意群体与苦难文学的深层透视》,《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
19、《从对勘角度论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人文论丛》2007年6月辑刊。
20、《敦煌写本〈文子〉校补》,《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2期。
21、《立足国学,守望传统——读〈古典文献论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22、《文言文的特点与现代继承》,《文学教育》,2006年第11期。
23、《《列子》与佛教文化的早期传播》,《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2期。
24、《“〈文子〉是〈老子〉古注”说辨疑》,《太阳集团官网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25、《今本〈文子〉的形成与流变》,《中华文史论丛》第8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26、《竹简〈文子〉“天王”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27、《由简本〈文子〉看今本〈文子〉的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8、《韩非子读过〈文子〉吗》,《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6期。
29、《〈老子〉流传的相关问题考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
30、《由出土竹简〈文子〉看今本〈文子〉的成书祖本》,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
(四)基本学术观点:
研究多集中于文史领域,分别在文献学、史学、文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学术观点:
(1)2006年在《<列子>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古代信息传播的三种模式,受到张三夕教授、岳珍教授等人的高度认可。
(2) 2014年在第二博士论文《<左氏春秋>成书研究》中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早期“纪”“说”合一的双轨制记事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关乎早期经典的材料来源,也影响了中国早期史传的撰写模式。在此基础上申报了国家社科项目(后期)《口传时代与<左氏春秋>的成书研究》。
(3) 2021年在《论先秦之“言”》中首次提出“言”体的理论概念,并用解释学冲突理论解读文“体”的原始内涵。在此基础上,撰写了50余万字的前期成果,申报了2024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
(五)学术贡献、同行评价及社会影响
1.《解释学视野下的“赋”体原始》,《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年第3期。
该文发表之后,引起学界关注,这是近年来西方解释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文论关键词阐释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文章采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保罗利科等西方解释学原理,对历代争论不休的“赋”体的原始涵义、发展演变予以探究辨析,解决了历代解读之间的巨大争议,为文体的原始解读、相互间的解读矛盾提供了全新的学术思路。文章见刊三个月后,国内顶级转载期刊相继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9期)全文转载;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古代文学》(2023年第9期)全文转载。
2.《<列子>成书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
该书针对区域间的文化传播、文献传播,首次提出了显性传播、隐形传播、模糊性传播的历史文化传播理论,为文化传播学、考证辨伪学等提供了全新的方法理论,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教育部特聘教授尚永亮先生认为,“这是一本历时甚久,经过多年思考而打造出的学术精品”;社科院孙少华研究员从诸子研究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作者的研究具有新的时代意义,为诸子研究带来新的活力”,进而指出,该著述的学术贡献甚至有益于整个先秦经典的文献学研究,“本书是先秦诸子研究的新起点,对先秦研究有重要意义,具有学风理趣的示范性作用”;武汉大学学报副主编何坤翁评介说:“这本书体现了良好的思辨力!我认为这个思辨力,是现在的许多学者都缺乏的。”
该书出版后,引起专业同行的持续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文会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情况简报”(2023.9.25)、天津师范大学的“汉文写本工作坊”(2023.12.18)、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1.25)等相继给予关注和推介。